醫療人員世代交替的服務價值觀

 

──文 / 徐雪萍(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執行秘書)
 

 

近來媒體不斷出現外科醫師出走轉型醫美、護理界因薪資與工時問題而集體離職的報導,看到這些新聞,同樣身為醫療人員的我,內心真是百感交集,我心想,每個人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都沒有錯,但是,這些在白色巨塔中神聖的守護者,為什麼會在此時頻頻出現在頭版新聞中?

 

 

醫療從業人員都想逃?

 

醫療工作是關係人類生命重大議題的服務,醫療體系亦是屬於一個高度專業分工合作的環境,為達到全人照護的目的,將醫師、護士、檢驗師及藥師等專業人士做有效的整合,以便讓受照護者得到最大的利益,這是多麼神聖的工作。但是,現在醫病關係、醫療體系及醫療從業人員似乎一起鑽進了死胡同裏,這集體潛意識似乎就是暗藏在璉漪下的波濤洶湧;是否得先破壞才能開創全新的局面?若果真如此,我深覺破壞後的重建必得仰賴人類心靈的覺醒與更大造物者的協助。

 

一位醫療人員專業訓練的養成,需要相當高的專業性及複雜性。醫療人員的訓練常常是經由資深醫療者的引導,透過師徒制的型態從實際的臨床中學習,學習如何關照病人、尊重隱私、發揮醫學倫理、觀察疾病、進行有效評估與治療,從中累積醫學常識及專業技能。過去醫療人員肯定這種師徒制的學習方式與經驗分享,每位醫療人員皆透過這樣的訓練奠定日後執業模範與臨床專業基礎。

 

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、世代交換,醫療也面臨了新世代的改變與衝擊。目前年齡在45歲至63歲之間的戰後嬰兒潮,成長於大戰結束百廢待興之時,求生方式是吃苦耐勞、犧牲自我、量入為出,人格特質偏向務實、保守、忠誠,是閱歷最豐富、物質最富有的世代。29歲至44歲之間的X世代,出生於均富時代,生活安逸舒適,人格特質是喜歡享樂、追求成就、但卻沒有安全感,對於人生競競業業、充滿壓力、價值顛覆、是最具危機感的世代。而18歲至28歲間的Y世代,生長於經濟變動大、並轉向M型社會發展的時代,人格特質普遍具個性、有自信、願意嘗試,是充滿夢想、最具爆炸性的世代,在生活現實面感覺機會很多、但自己喜歡的卻很少。

 

相同的,醫療從業人員也正面臨著世代的交替,許多資深醫護人員也逐漸覺察到年輕一輩的X世代或Y世代,所有的價值觀已由「注重倫理」轉變成「個人功力主義」。此外,醫療體系的績效導向造成相互競爭的風氣,年輕一代可能較重視他們的存在價值感,也許他們將此服務當作一份工作罷了,不會再為工作盲目犧牲個人的生活品質。

 

 


醫療重建必得仰賴心靈的覺醒

 

但是這些關係著全人類生命議題的神聖工作者,難道就只是一個修理或維護身體的師傅嗎? 前不久,在某個電視綜藝選秀節目中,曾有一位泌尿科醫師自稱是下水道工作者,在這娛樂觀眾、自我揶揄的底層下,似乎隱藏著一些連他自己都不曾覺察到的感受。

 

「醫療從業人員都想逃」,這個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最大的受害者似乎是病人,但是賽斯說:「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、身體本身就有自我療癒力、身體本來就是健康的」,如果能夠多提升靈性的自己,是否就不會有太多醫病的依附關係?

 

我深覺要處理這個糾纏的議題,似乎已到了重要的關鍵時刻,我認為有必要將靈性課程導入醫學課程成為其必修課程,例如:透過賽斯內在動力學之系列學習,將身心靈整體健康觀推廣至醫學教育層面,惟有如此才能讓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真正的力量,有足夠的能量提升人類的健康,才能減少疾病對個人、社會、國家的負擔,減少資源浪費,醫療服務品質才能真正提升,每一個人才能在同一時空下,各自找回愛的互助合作與自我存在價值。

 

 

──轉載自《神話季刊第五期 2012.10月號》p.16-17

arrow
arrow

    TS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